1、创办学校、出版刊物
唐亚伟不仅致力于速记思想、速记方案的研究,他还积极创办速记学校及学术刊物,大力推动中国速记教育事业的发展。从1938年在重庆南岸龙门浩创立亚伟中文速记学社(后改为学校)开始,至1983年创立北京市速记协会培训中心,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唐亚伟在后在重庆、上海、香港、北京等地创办了速记学校,并在杭州、南京、天津、武汉、兰州、新疆哈密等地建立分校,同时致力于速记学术研究,并创办学术刊物,编写速记学教材。
1938年至1949年的十多年里,由于时局动荡战火不断,唐亚伟的生活也处于拮据和漂泊状态,但他仍坚持维持速记学校的运转。校址一度从重庆迁到上海、香港等地,冯玉祥曾为亚伟速记学校董事会董事长,陶行知、李公仆、刘定五、孟宪章、潘震亚等知名人士为学校董事。亚伟速记学校成立了专修科和函授部,招收专修科住读学生并对一些流亡后防的贫苦青年实施半工半读制,培养了大批速记专业人才。期间,唐亚伟还设立了亚伟速记高级研究会,出版《亚伟速记高级讲义》,创办《亚伟速记月刊》,在艰苦条件下先后出版了67期,为我国速记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也为中文信息处理的深入研究做出贡献。
建国后,亚伟速记学校取得了空前发展。1950年,北京亚伟速记学校确定为总校,上海、杭州、南京、天津、重庆、武汉、兰州、哈密分校相继成立。亚伟速记学校成为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学校保送在职干部学习的基地,为我国建国初期培养了大批速记专业人才。学校学员被输送到中央和地方机关、团体工作,为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内务部、公安部、重工业部、轻工业部、国家物资部、全国总工会、中央党校、中央团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政法干校、新华社总社、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各省市机关团体(如山西省委会就先后派来20名学院来京学习,返回后分赴全省工作),许多同志为党和政府的速记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速记教育的深入开展,20世纪50年代后亚伟速记成为中国最大的速记流派,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3年,唐亚伟创办北京市速记协会培训中心。学校开设亚伟速记面授、函授培训,学员达2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自1994年亚伟中文速录机面世以来,学校又在全国首先开办亚伟中文速录机培训班,为全国司法系统培训庭审速录书记员近万名。进入21世纪,随着速录服务业的发展,社会上对速录员的需求猛增,北京市速记协会培训中心又担当起为社会培养输送速录员的重要任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培训中心可供100人同时培训。还同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人才中国”栏目联合举办速录培训班,面向全国招收住宿学员。目前,全国各地接受亚伟中文电脑速录培训的学员已经达数万人。
2、速记服务与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亚伟速记学校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社会服务部。为重大会议、报告提供临时性速记服务。这一服务同时也为学校专修科、面授高级班学生提供了实习锻炼的机会,直接提高了教学效果。上海亚校服务部的高质量的记录赢得了各方面的信任,上海各主要报刊经常刊出由亚伟速记服务部担任记录的文稿。
在这一期间比较突出的还有应各方面的商请,担任某些特殊性质的速记服务。以1951年春上海各高等院校召开的“抗美援朝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座谈会尤为突出。这是建国初期上海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大集会。亚伟速记服务部圆满完成了这次要求当场交稿,隔日见报的艰巨任务。隔天,两天半座谈会4万字的记录稿由上海《大公报》分两天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全文刊出,创造了从记录到发表中文速记有史以来最快速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亚伟中文速录机诞生以来,亚伟中文速录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中文信息处理的主流方式,速记服务与推广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亚伟自1938年投身于速记该与事业以来,其后近7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为中国速记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丰功伟绩。手写速记阶段,他不仅把椭圆式速记体系引进到中国,并使之得到发展,成为中国速记的主流,而且自主研发出中文电脑速记机,使我国的速记历史从手写速记阶段直接进入到电子化时代,使速记事业在信息化时代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在国际速记界得到了高度评价,加强了我国速记事业与国外速记的交流与合作。
唐亚伟的一生是为速记而奋斗的一生,在速记学术研究、速记教育、速记推广、速记活动各方面都起着带头和促进的作用。成为中国速记发展的先锋动力。他的一生业绩成为中国速记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名人,被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和《当代英才》、《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等典籍。
|